周敏聰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心理門診主治醫師
崩潰抑郁
掉頭發
食欲不振
情緒低落
商報記者 葉歆 通訊員 姜潔斯
繪圖 章丹丹
產后不久,很多新手媽媽還未享受初為人母的喜悅,就感覺自己每天生活在“深井”里,壓抑得看不到光亮。
是什么讓原本開朗樂觀的女性們,在產后出現絕望無助的情緒?是矯情還是故作姿態?
其實都不是,而是得了一個常常被人們所忽略的疾病——產后抑郁。
“高敏感”寶寶哭鬧不止,新手媽媽崩潰抑郁
“周醫生,我感覺自己很失敗,連自己的寶寶都帶不好,我不是一名合格的媽媽……”在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心理門診主治醫師周敏聰的診室,27歲的小青(化名)無助地低著頭,抽泣著向她傾訴。
原來,自從生產后,小青便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當中。甚至擔心孩子吃母乳過敏,便嚴格控制自己的日常飲食,只吃蔬菜。長此以往,胃口越來越差,人也消瘦了不少。
但現實往往很殘酷,小青的孩子是一名“高敏感”寶寶,無論她如何精心照顧,都會被孩子的哭鬧聲整崩潰。久而久之,原本陽光愛笑的小青性情大變,時常因為一點小事焦慮煩躁,睡眠也出現了問題,頭發大把大把掉,家人朋友都說她像換了個人一樣。
了解到小青的心理狀態和日常表現,周敏聰診斷其為產后抑郁癥。為小青進行心理疏導及經顱磁刺激(TMS)治療,叮囑其在日常生活中要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。
兩周后小青復診,高興地告訴周敏聰,自從聽從她的建議改變生活方式后,自己的情緒穩定了很多,失眠及掉頭發問題也得到了改善。
產后情緒低谷要注意,誘發因素有三點
周敏聰介紹,產后抑郁癥是產婦在產后出現心煩、易怒、焦慮、自卑等以情緒低落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礙,同時伴有失眠、乏力、疲勞等癥狀,嚴重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及對新生兒的照料能力。
據統計,目前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15%左右。“許多產婦會在產后經歷一個情緒低谷期,雖未達到抑郁癥的標準,也是一個高危因素,同樣要引起一定的重視和警惕。”
許多人不解,為什么產后會情緒多變,判若兩人?周敏聰表示,引起產后抑郁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是以下三種因素:
1、社會心理因素
很多新手媽媽在產后因為社交圈子的改變、自我認知與現實的強烈落差、不同的育兒理念導致夫妻或婆媳關系的變化等社會因素影響,會出現一定的焦慮情緒。若不能及時消除控制,便會愈演愈烈,出現產后抑郁。
2、生物學因素
生產后激素水平的改變,會導致產婦出現情緒上的不穩定,波動較大。此外,雌激素、孕激素、泌乳素會讓身體出現肌肉松弛、體型改變等,這些變化均會引發產婦的焦慮、抑郁情緒。
3、遺傳因素
若家族存在抑郁病史,孕婦產后出現抑郁癥的概率會增高。
產后抑郁不是“矯情”,提早重視及時就醫
產后抑郁作為一種心理疾病,并不像生理疾病可以直接檢查得知,往往會被人們忽視。如何正確看待產后抑郁,預防緩解產后的“藍色憂傷”,周敏聰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:
1、保持樂觀的生活狀態
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做媽媽的同時也要好好愛自己。周敏聰建議,生產后產婦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交圈、興趣愛好等,保持樂觀的生活狀態。
2、家人的支持陪伴很重要
養育并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,需要爸爸及家人的共同支持。家庭成員要多溝通、多理解,媽媽們不要壓抑自身情緒,有困難要及時向家人訴說心中的焦慮,尋求幫助。
3、相信醫生的診療水平
如果長期的抑郁癥狀得不到緩解,需要及時就醫,尋求更專業的幫助。但需注意的是,若要進行藥物治療,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,切勿盲目自行服藥。
周敏聰表示,預防產后抑郁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,加強對產婦的精神關愛,守護產婦的身心健康,多點溝通與陪伴,與產后抑郁這只“紙老虎”說再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