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,隨著暑假的到來,中小學生家庭親子相處時間增加。“孩子已兩天沒有和我說話了,我該怎么辦”“我是打火機,媽媽是炸彈”“他們(父母)整天在家里嘮叨,煩死了”……
暑假本該是學生和家長親密溝通、一起休息娛樂的好時光,然而開始沒幾天,不少父母和孩子就已經滿腹委屈和憤怒,其中,不少父母更是恨不得馬上開學。溫馨時光卻變得劍拔弩張,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?
日前,針對這一問題,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到,每逢長假 “神獸”回籠,親子關系再亮紅燈幾乎成了慣例。而資深心理咨詢師指出,親子關系不僅僅是看“孩子愛不愛父母”或“父母愛不愛孩子”,更多時候,親子關系好不好的關鍵在于“技巧”。掌握好的技巧,學會“尊重”和“有愛”的表達,父母才有可能跟青春期的孩子和平共處。
“先用心搞好關系,再一起去面對學業等等現實問題” “愉悅的心情,是促進孩子成長的真正動力”。
學習安排和手機使用是親子關系的引爆點
“母慈子孝”到“相看兩厭”,親子關系如過山車
“本來學習就不好,還不趁暑假快點補補”“知道啦,不用你管,煩不煩啊”……七月的一個早上,市民張婷(化名)和女兒的爭吵又開始了。張婷無奈地告訴記者,學校家長會讓大家趁著暑假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增加,改善一下親子關系,但是“理想很美好,現實很骨感”,她明顯感覺到,這個假期沒過幾天,親子之間的感情沒有得到改善,反而頻頻“亮起紅燈”。
實際上,張婷的感受并非特例,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,大家紛紛倒起苦水:每年的寒暑假無一例外時親子關系的“冰凍期”,甚至有家長表示,因為家里的氣氛太難調節,自己下班后情愿在外面閑逛一下,以避免回家見面的尷尬。
“你看吧,好不了幾天,我就得跟孩子掐起來!”市民張萌(化名)的女兒暑假后就上五年級了。剛放假時,張萌帶女兒去了成都一趟,玩得挺開心,可是回來后情況就出現了反轉。張萌發現,孩子養成了不少壞習慣:晚睡晚起、不講衛生、和同學長時間聊天、作業不主動完成……張萌氣不打一處來,覺得孩子不自律,但一管起來就針鋒相對。
市民宋亮(化名)也大吐苦水表示,自己的兒子暑假后就要上高三了,可是暑假在家除了看視頻就是打游戲, “現在的孩子玻璃心,打不得罵不得,真不知道該怎么管孩子了,盼著快點開學,讓學校管吧”。
親子關系成為心理學行業最關注的話題之一
記者在采訪中發現,暑期期間的親子關系就像投資市場里一條沖高回落的“K線圖”,剛剛放假時 “母慈子孝”,幾天之后就形勢急轉成了“相看兩厭”。有家長表示,這個過程,從放暑假開始計算,往往只需要兩周時間。
“我長期在外地,家里太太和女兒的關系就是這樣,到了8月底,也就是快要開學的一段時間,又會來一番波動,像過山車一樣。”說起親子關系的變化,一位市民有些哭笑不得。
孩子也煩惱,親子關系可能是這些問題作祟
父母困擾不已,但“神獸”回籠后也有很多煩惱。父母管束太嚴、個人活動受限制、與父母之間溝通不暢……這些都是孩子們最苦惱的事情。其中,記者走訪了解到,暑假期間是課外輔導的報班高峰期。
“暑假我爸媽給我報了5個輔導班,我根本沒有時間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,好心累……”11歲的梓琪(化名)這樣說道。當然,也有父母會嘗試和子女溝通,但是往往 “溝”而不通,由于互相之間不信任、不理解而不歡而散。李律(化名)的女兒想去外地旅游,結果父母沒時間,又不放心孩子自己外出,只好“白天在家睡大覺,晚上上網”,父母忍不住,批評了幾句,她覺得,“父母根本就不理解和信任自己”。
在廣東省應用心理研究會常務理事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徐嘉莉博士看來,暑假期間孩子每天在自己眼前晃,許多問題不像上學的時候那樣可以繞得開,所以矛盾也特別容易爆發。“尤其是如果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只是娛樂,家長難免就會爆發。其實 平時在學校里,孩子們也未必分分鐘都可以認認真真學習,但家長看不見也就不會焦慮”。
徐嘉莉表示,“其實孩子們并不是只是調皮惹禍偷懶,他們也會做很多好事和有意思的事情的。比如暑期在家搞點‘黑暗料理’啥的,可惜很多父母完全看不到這些,如果只盯著他們不好的地方,家長一定會血壓升高,情緒失控的”。
不少父母為親子關系尋求專業幫助
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、婚姻家庭治療師黃欣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提出,之所以家長會煩躁不安,往往是因為內在有某些無法實現的期待和焦慮。 “為了孩子我必須做些什么”這樣的想法非常容易與煩躁掛鉤,結果往往就演變成了“快點做這個”“不許干這個”等要求,這樣的要求加上波動的情緒,對親子關系來說就如同一枚“定時炸彈”。
辦法:少說,多“聽”、多“看”、搞搞“關系 ”
實際上,不少家長都會努力去和兒女們溝通,而真正會溝通的家長往往會發現到真正的矛盾所在。上文中的家長張萌告訴記者,每次為了做作業的問題爭吵之后,她下班后都會發現女兒已經完成了當天的作業。由此張萌反思自己:女兒對作業并不抵觸,而是對媽媽的態度特別反感。
對此,有專家提出,改善溝通質量首先就要做到真正的平等。“我提出這些建議,是我認為好的做法,但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行為方式”,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平等,而不是“我是為你好,你要聽我的”。
也有專家提出,與其想著假期“我必須做點什么,管點什么”,不如多想想“我再陪孩子多待一會兒吧”“我再多看看孩子在做的事吧”,在該專家看來,“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,自己的心情都好很多,溝通也會暢順一些”。
徐嘉莉建議,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搞一個家庭會議日,一個星期里有一天或者一個小時大家進行家庭的一個溝通,”在這個會議日里,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發言,可以說自己的經歷,可以表達自己的某種情緒,其他人不可以打斷,保證每個人都能夠有一個表達自己的渠道。
黃欣則提出用STOP原則,知道在和孩子沖突的時候離開及回避,尤其是家長要有這個覺察,到了一個點就知道“我現在對你的行為很生氣,我不想和你吵,我們各自回房間冷靜一下幾分鐘后再討論”。
黃欣告訴記者,有研究表示,如果家長和孩子吵架5分鐘以后,被情緒遮住了雙眼的雙方就會喪失智商和理智,“最后很可能就變成兩個BABY的沖突,毫無意義,因此,親子溝通一定要沉下來認真聽對方說話,安靜地放平心態地聽您的孩子講下去,就會發現孩子一定有非常多有趣的東西等待您發現”。
“花的成長有花期,人的成長也需要有加速期和緩沖期。放暑假其實就是一個緩沖期,家長們要放下過高的期待和焦慮,允許孩子停歇一下,養育孩子或者說人生是一個‘過程論’而不是‘結果論’。”
“希望父母們能夠慢下來,多多用心去陪伴、見證、欣賞孩子的成長,也多多用心去傾聽孩子的心聲”。對于如何和孩子們一起愉悅度過假期,專家們的看法都非常一致,在他們看來,降低期望值,放松身心,才是暑假親子關系應有的模式。
文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:楊欣、蘇贊 實習生:皮俊
圖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:莫偉濃